焦虑症:总感觉自己身体有病,反复去医院看
焦虑症
焦虑症,又称疑病性神经症,指对自身感觉或征象作出患有不切实际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心身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的一种神经症。
焦虑症主要症状
1、你坚信自己有一种严重的疾病。
2、看过医生,医生做了全面的检查并对你说没有任何问题之后,你仍然相信自己有病。
3、你对怀疑自己所得疾病的有关医学读物十分注意,而且对号入座。
4、这样的担心持久不散并干扰你的生活。
如果发现以上症状你几乎都有,或是你正沉溺在每日疑心自己身患重病的心绪中无法自拔,不妨大声说出你的疑虑,让我们一起出招,共同对抗“焦虑症”。
对生活节奏日趋快速的都市一族来说,生活的压力无处不在,甚至已经侵扰到人们的神经,让他们执拗地认定:我或许已患上绝症,来日无多。
他们会疯狂在网上搜索各类与自己疑心病症有关的资料,不惜上各类所谓的寻医问药网站“寻医问药”,一旦被对方说中自己的症状,他们就认定自己果然病了,而且病得严重。
产生的原因
(1)人格问题:个人的疑病倾几即人格问题,不少学者描述了焦虑症人格的特征,这种人自我中心强烈,心理活动指向自身内部,依赖性突出,易紧张、易烦恼。
(2)社会文化对病人的影响:每个人对疾病和健康的态度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一方面来自社会文化对病人的强有力影响,另一方面来自个体对疾病威胁的认识阈值。
任何社会中,一个人一旦进入病人的角色,不仅会豁免一定的社会责任,而且由于生病也会缓解社会对自己违反道德规范的谴责,同时能赢得更多的谅解和同情。
由于对疾病威胁的认识阈值低,当生活中发生什么不快,或遭遇重大挫折时,便很容易产生病感体验,表现出疾病行为。特别是一个人难免于羞耻或内疚的痛苦时,焦虑症的表达可能是自我防卫的一种表现形式。
(3)医源性影响:医源性影响指错误的诊断,反复检查和长期未能确诊;错误的治疗;以及医生以不恰当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对病人所起的不良影响。如医生对病情的不恰当解释,反复拉网式的躯体检查,更新换代的药物治疗等。可强化病人的疑病观,使他们认为自己的疾病很重且难治。
怎样预防焦虑症
人进入老年期,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身体不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舒服,这本来是正常现象,属于自然规律。但是,有许多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老人,凡自己患了一种病,哪怕出现一种症状,便对照医学书籍或科普文章进行比较分析。由于对医学的一知半解,通常是越比越像,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关切和紧张,周而复始地为莫须有的症状焦虑不安,由此而产生恐惧、悲观的消极情绪,给家庭生活带来阴影。
老年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属于常见的心理疾患,因而消除老年人的疑病情绪,主要应采取心理治疗方法。从病人的内心深处和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人手,运用亲切关怀、同情而又通俗易懂的言语来说明精神与疾病的关系,实事求是地向病人解释病情,使恐惧的心理逐渐弱化,从而解开郁结在心中的疑虑。要培养病人树立乐观主义的情绪,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只有稳定的情绪,才能增进健康。倘若消极悲观,精神萎靡不振,成天无病呻吟,结果弄假成真,反而闹出大病来。同时引导病人正确地理解医学知识,不要盲目地照搬照套,自我取意。必要时可到医院做些检查,排除顾虑,有助于病人消除疑病情绪。另外,还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娱乐活动,培养自己多方面的爱好,寻求丰富多彩的生活乐趣和活动领域,可使老年人逐渐淡化疑病情绪。
在应用支持性心理疗法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只有获得病人的信任,他才会对治疗者言听计从,配合治疗。其实,治疗必须在病人详细倾诉之后,在详细的躯体检查与一定的实验室检查之后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使治疗者心中有数,别一方面以示慎重,可以取得病人的信任。再次,在对病人进行解释、鼓励、安慰、保证、指导时,必须亲切、明确和肯定,深入浅出,有科学性,有事实根据,从而使病人理解和信服,才能产生好的治疗效果。
如何让这些“焦虑症”患者告别疑心,活出健康的状态?一方面,这部分人群一定要遵循专家的健康提示进行正规诊治,减少心灵的过度焦虑;另一方面,一个有爱的环境或许是治疗这一心病的良药。当发现你的家人朋友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请停下来,倾听并关注他的内心变化,并陪他一起度过这段心灵的困境。如果感觉比较严重无法自我调节,需要及时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