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治疗:情绪稳定≠无自杀风险
今年的4月7日是第68个世界卫生日,主题是“关注抑郁症”。根据世卫组织的最新估计,目前有3亿多人罹患抑郁症,从2005年~2015年增加了18%以上。抑郁症不仅高发,且容易复发,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自杀,因而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期,我们特邀心理专家一起来“聊聊抑郁症”,以期让读者朋友对抑郁症及其治疗有更好的了解。
看似抑郁症痊愈的她,却选择了自杀
前些天听朋友讲了一个令人非常难过的故事:他的一个朋友是某单位人事部门的领导,也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由于工作繁忙、长期加班,无时间陪伴自己的女儿,忽视了女儿的心理健康,结果女儿在初三时,由于中考压力罹患抑郁症。女孩患病后,家人才密切陪伴她,并带她上医院看了医生。女孩用药后,睡眠改善,情绪稳定。父母都以为女儿痊愈了,就放松了警惕。有一天晚上,晚饭后,女孩说要到卧室看书,结果,竟然从窗户跳下。直到楼下有人大喊,父母才发现可怕的灾难。从此以后,夫妻两人每天以泪洗面。两人怎么也走不出女儿自杀的阴影,两年后终于离异,以此回避女儿去世的事实。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感慨。我不禁回忆起23年前,自己在新疆某医院精神科工作时遇到过的一起自杀案例。那是一位武警女干部,个子清瘦,齐耳短发,圆脸,有浅浅的酒窝。虽然她不是我主管的患者,但因为当时我与她年龄相仿,就对她尤其关注。治疗一段时间后,她已经病情稳定,符合出院指标,医院给安排了出院。但就在出院前一天晚上,她用护士还给她的小镜子在被窝里割腕自杀了。
现有治疗模式注重药物治疗,而忽视心理因素和人际因素
这两起自杀个案,带给我的最大启发就是,抑郁症自杀风险不会因为情绪稳定就消除了。目前,有几种进口的抗抑郁的药物使用说明中,写着会增加自杀风险的提醒,这也导致很多医生和患者家属不能理解,也不敢使用。
那么,为什么一些抑郁症患者在看似痊愈了的时候却自杀了呢?在我看来,这可能与抑郁症本身的疾病原因,以及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案有关。
“抑郁症是心理的感冒”,这一隐喻虽然可以减少患者的患病羞耻感,却大大误导了人们对抑郁症的真正理解,很容易让人们认为得了抑郁症,吃点药、休息一下就好了。实则不然。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情绪低落、没有愉快感、动力不足。为何会是这样?因为抑郁情绪背后往往是歪曲的认知,同时有行为的减少及躯体不适,情绪-认知-行为-生理四种症状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患者如同被蛛网捕捉的小飞蛾,越挣扎被束缚得越紧,形成恶性循环;或者像是掉入泥沼之中,越挣扎陷得越深。
抑郁症不是纯粹的大脑神经递质(如五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失衡的功能性神经系统疾病,也不是简单的思想意识狭隘或认知歪曲(如非黑即白、以偏概全、过度引申等),也不是单纯的人际关系问题(如社会应激、人际创伤、生活压力),而是生物-心理-社会多重因素所致的复杂问题。但是,在现有的医疗模式的治疗过程中,医生往往注重药物治疗,而忽视心理因素和人际因素,特别是会在患者情绪稳定的时候,以为药物有效了,而忽视了心理反应模式的变化。
为何抗抑郁药物会有效呢?这是因为药物可以打断恶性循环中的生理环节。然而,这一环节是最关键的环节,但是关键的环节是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之间的互动融合。张玑晴神安乐胶囊,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
所以,对抑郁症患者,往往需要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有效,是因为可以改变歪曲的认知模式和行为反应模式;人际治疗有效,是因为可以改变情绪反应模式。但是,这些改变常常是短暂的,往往过一段时间,抑郁情绪又死灰复燃。所以,我们看到一些抑郁症患者在好转后,往往没过多久又病情复发。
由于神经病和精神疾病全就是多种原因共同效果的结果,但由于抑郁是由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单纯的药品治疗病症很难取得理想的治疗病症效果,只有多方并施、多方同治的针对性应激疗法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病症效果。据了解针对性应激疗法就是集西药控制法、心理治疗病症法、舒缓的音乐调节法、传统食疗法、穴位按摩法、心理疏导法、中药张玑晴神调理法等多法于一体,就是当前较为系统、科学、规范、有效的科学治疗病症之方4006677076远程免费指导康复法等多种治疗。药物治疗也好,认知行为治疗也好,有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这种治疗模式中缺少患者的自我监控。所谓自我监控,就是患者增加对自我内心歪曲认知的觉察,以及情绪反应模式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觉察,不再按照自动反应模式来反应,而是按照自己愿望和梦想来选择行动。
其实,只要我们像科学家一般,用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觉察力,客观地观察内心世界的变化,就可以更好自我觉察。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会发现,想法和念头在变化,情绪在变化,生理反应也在变化,记忆行为也在变化,一切都在变化中。我们也会认识到自己的想法不是客观事实,从而打断想法-情绪-行为-生理之间的融合状态,并根据环境要求和内心的价值追求选择做出自己的适当行为。这就是抑郁症和各类心理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样才能升级我们的大脑和意识功能——不再是反应性大脑,而是觉察与选择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