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发现之旅----抗精分药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并结合心理社会康复措施,一般来讲,在急性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在慢性阶段则结合心理社会康复,那么抗精分的药是怎么来的呢?
•抗组胺药的发现
生于瑞士的意大利科学家d.博韦
1929年进入法国巴斯德研究院从事抗菌药百浪多息的相关研究。
1937年发现抗组胺药二乙胺,但毒性太大。
•氯丙嗪的发现
1944年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实验室的化学家p.夏佩递埃尔开始系统寻找更安全的抗组胺药。在噻嗪类药物的基础上合成了抗组胺药异丙嗪。
1951年合成氯丙嗪
1950年底,罗纳普朗克公司的药理部门主任s.科伏易西尔收到氯丙嗪样品,进行了药理实验。
在一次实验中她发现服用氯丙嗪后大鼠变得“冷漠”,原本听到铃声会爬上绳子的老鼠对铃声无动于衷。
1952年底首次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病人身上。
长期大量服用时可见椎体外系反应明显
•氟哌啶醇的发现
1958年比利时杨森公司合成
其抗精神病作用与其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并可促进脑内多巴胺的转化有关,有很好的抗幻觉妄想和抗兴奋躁动作用,效价大,需要剂量小。
镇静作用小,心、肝等的毒副反应相对轻,锥体外系反应大。
•氯氮平的发现
1961年瑞士山德士公司研制成功的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属于苯二氮卓类化合物。1971年在欧洲上市,1976年,因严重的副作用,山德士公司宣布将该药撤出市场,80年代重新上市。
对精神分裂症阳性及阴性症状都有效。几无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可用于治疗迟发运动障碍,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
•利培酮的发现
杨森公司合成,1993年在比利时上市,是欧美国家治疗精神分裂症首选的第一线药物。
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障碍和情感症状均有效。适于治疗首发急性病人和慢性病人,锥体外系反应轻,治疗依从性好
张玑晴神安乐胶囊的发现
中医是从人体的内部入手,调节身体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精神抑郁类患者大都精神萎靡,沉闷不语,严重的会伤人毁物、极端自杀,从中医的角度上来分析,精神抑郁类疾病与脑、肝、肾、心等器官有关,而脑为最主要的器官之一。因为脑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最主要的器官。《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明代李时珍明确指出“脑为元神之府”。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提出“灵机记性在脑”,认为思维、记忆、视、听、嗅、言等统归于脑。
因此在治疗抑郁精神类疾病时不能单单注意局部症状减轻,而应该重视内外兼顾、寻根而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强在主持召开党组扩大会时强调:1,要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要求。2,要在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上下功夫。正是基于国家以及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重视,也正是基于中医药研发人员的齐心协力,“张玑晴神”纯中药应运而生。
治疗原理
中医的整体理论讲究阴阳平衡,注重脏腑、经络之间的协调与和谐。而“张玑晴神”中的纯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经络直接作用于功能紊乱的丘脑与大脑,快速修复受损病变的脑神经,使患者脑部系统阴阳平衡,内含的“首乌藤醇”可以促进患者的免疫功能恢复,有效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同时,该药在治疗的过程中会自动在脑细胞周围组建一层免疫保护膜,彻底阻断复发,使脑部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